1.5~3.0 GPa压力条件下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脱水熔融实验研究

被引:7
作者
刘强
金振民
章军锋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 脱水熔融; 多硅白云母; 折返; 大别-苏鲁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75 [矿物的鉴定及分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大别山东部碧溪岭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为实验样品,使用活塞圆筒式高温高压装置,在1.5~3.0GPa,800~950℃下进行封闭体系的脱水熔融实验.结果表明:(1)1.5~2.0GPa下,含5%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初始熔融温度(Tm)≤800~850℃,熔融形成比例为3%的花岗质熔体;(2)随着温度和压力变化,榴辉岩中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形成不同反应产物.1.5~2.0GPa和800~850℃下,多硅白云母和黝帘石在亚固相下析出流体使岩石部分熔融,蓝晶石形成斜长石反应边;(3)随着温度升高,多硅白云母与绿辉石、石英发生熔融反应,形成更长石、蓝晶石和熔体,更长石是多硅白云母在榴辉岩中主要的脱水熔融反应产物;(4)1.5~3.0GPa,≥900℃的脱水熔融反应形成镁铝榴石分子较高(37.67%~45.94%)的新生石榴石;在2.4~3.0GPa,≥900℃下,反应产物中形成钾长石和硬玉,代表反应体系处于更高压力下的流体不饱和状态.实验初步约束了1.5~3.0GPa下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脱水熔融固相线.将实验结果与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榴辉岩的部分熔融特征相结合,推断大别-苏鲁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在折返过程中发生脱水熔融的压力和温度区间应为1.5~2.0GPa,800~850℃,并指示超高压榴辉岩在不同变质相转变过程中可能经历了流体活动性明显不同的部分熔融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455 / 146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超高压变质与大陆碰撞研究进展: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 [J].
郑永飞 .
科学通报 , 2008, (18) :2129-2152
[2]   苏鲁榴辉岩钾长石+石英聚合体中重晶石矿物及其意义 [J].
曾令森 ;
刘福来 ;
梁凤华 ;
陈方远 .
科学通报 , 2007, (19) :2312-2318
[3]   固相线以下变质过程中水的行为 [J].
魏春景 ;
张景森 .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3) :507-514
[4]   地壳根、造山热与岩浆作用 [J].
马昌前 ;
佘振兵 ;
张金阳 ;
张超 .
地学前缘, 2006, (02) :130-139
[5]  
高喜马拉雅黑云斜长片麻岩脱水熔融实验:对青藏高原地壳深熔的启示[J]. 杨晓松,金振民,E. Huenges,F. R. Schilling,B. Wunder.科学通报. 2001(03)
[6]  
大陆深俯冲带中的水:来自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的证据[J]. 章军锋,金振民,H. W. GreenⅡ,金淑燕.科学通报. 2000(17)
[7]   大别造山带岩石学结构和热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J].
邓晋福 ;
戴圣潜 ;
吴宗絮 ;
赵海玲 ;
杜建国 ;
罗照华 .
地质学报, 2000, (03) :206-215
[8]   部分熔融状态下岩石的流变行为及变形机制 [J].
何文渊 ;
李江海 ;
钱祥麟 .
地质科技情报, 1998, (03) :40-45
[9]   熔融流体与上地幔流变强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J].
金振民 ;
金淑燕 ;
H.W.Green ;
Yi Zhou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5) :401-406
[10]  
岩石塑性流变学[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钟增球等,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