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隐身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3
作者
白希尧 [1 ]
依成武 [1 ]
白敏菂 [2 ]
储金宇 [1 ]
杨波 [2 ]
孙健 [2 ]
机构
[1] 江苏大学环境学院
[2] 大连海事大学物理系
关键词
飞行器; 气体电离放电; 等离子体源; 隐身技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V218 [航空器隐身技术];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飞行器隐身技术在提高目前兵器的突破能力和纵深打击能力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俄等军事强国宣称已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应用于军事装备。美国F-16战斗机设计师和英国Topgun(《尖端武器》)杂志主编在Jane’s Defence Weekly(《简氏防务周刊》)上指出,F-22隐形战斗机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而前南斯拉夫人民空军与防空部队使用落后的雷达锁定美F-16战斗机,并用老式导弹击落,宣布美国采用的磁性材料涂敷、结构设计和等离子体技术等三位一体的协同隐身技术的失败。为此,我国不能再跟踪研仿国外军事强国的失败技术,应该自主创新,尽快研制出微型、低能耗的高浓度等离子体源,并使之成功地装备于我国的飞行器上。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等离子体覆盖立方散射体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的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 [J].
刘少斌 ;
张光甫 ;
袁乃昌 .
物理学报, 2004, (08) :2633-2637
[2]   用于飞行器的强电离放电非平衡等离子体隐身方法研究 [J].
白希尧 ;
张芝涛 ;
杨波 ;
白敏菂 .
航空学报, 2004, (01) :51-54
[3]   电磁波在不均匀磁化等离子体中的吸收 [J].
刘少斌 ;
莫锦军 ;
袁乃昌 .
电子学报, 2003, (03) :372-375
[4]   等离子体覆盖导体柱宽带散射特性分析 [J].
莫锦军 ;
刘少斌 ;
袁乃昌 .
微波学报, 2003, (01) :20-24
[5]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 [J].
孙宗祥 .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2000, (02) :115-116
[6]   飞行器利用等离子体隐身的原理及应用 [J].
陆红 .
飞航导弹, 1999, (06) :23-26
[7]   FDTD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Reflection by Conductive Plane Covered with Magnetized Inhomogeneous Plasmas [J].
Shaobin Lui ;
Jinjun Mo ;
Naichang Yua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2002, 23 :1803-1815
[8]  
郝吉明等编著.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9]  
熊年禄等编著.电离层物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0]  
孙存普等主编.自由基生物学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