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的发现及初步分析

被引:19
作者
张素梅 [1 ]
刘凤军 [2 ]
刘保申 [1 ]
王立静 [1 ]
董树亭 [1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2] 禹城市农业局
关键词
玉米; 矮秆基因; 突变体; 赤霉素;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07.03.004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玉米杂交种CL1077中的矮秆突变体52333与5个高秆自交系进行杂交,对P1、P2、F1、F2、BC1和BC2群体株高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F1均表现为矮秆,没有显著差异;F2代矮株与高株的分离比为3∶1,杂种F1与高株自交系回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与矮秆突变体回交的后代全为矮株,证明该矮秆材料的矮秆性状受一对显性矮秆基因控制,且不受细胞质的影响。对纯合矮秆植株及杂种F1芽期和苗期进行赤霉素处理,结果表明,此矮秆基因对赤霉素敏感,表明与以前报道的所有矮秆基因不同,此矮秆基因可能是一新的矮秆基因,并将此矮秆基因初步定名为D(t)。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1504-1矮秆基因的鉴定及其染色体定位 [J].
于东海 ;
李静 ;
王洪刚 ;
李兴峰 ;
陆文辉 .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12) :1942-1945
[2]   矮生玉米的遗传与育种 [J].
阎淑琴 .
玉米科学, 2000, (02) :36-37+45
[3]   几个籼稻半矮秆基因等位性和遗传效应分析 [J].
梁国华,顾铭洪,潘学彪,嵇朝球,印志伟 .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6, (01) :25-30
[4]   THE GIBBERELLIC-ACID INSENSITIVE DWARFING GENE FROM THE WHEAT VARIETY SAITAMA-27 [J].
WORLAND, AJ ;
PETROVIC, S .
EUPHYTICA, 1988, 38 (01) :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