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和耕作响应

被引:14
作者
罗红燕
蒋先军
谢德体
李楠
曹良元
机构
[1]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真菌生物量; 细菌生物量; 耕作方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首次报道亚热带紫色水稻土中土壤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16年的国家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站的垄作免耕(Combining Ridge and No-tillage,NT)、冬水稻田(Flooded Paddy Field,FPF)和常规平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土壤。表层土样(020cm)通过湿筛法分别得到>4.76 mm、2.04.76 mm、1.02.0 mm、0.251.0 mm、0.0530.25 mm、<0.053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采用麦角固醇和胞壁酸标记法测定各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结果显示在垄作免耕、冬水稻田、常规平作土样中,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在<0.053 mm的粘粒中含量最低;在0.0530.25 mm的土壤微团聚体中最高;在大于0.25 mm的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生物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多,但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的变化模式有一定的差异。3种耕作方式相比较,垄作免耕的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分布模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差异较大,垄作免耕的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但除了在0.251.0 mm、2.04.76 mm的团聚体之间有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粒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土壤真菌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在亚热带紫色水稻土水稳定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与团聚体的粒径和耕作方式有关,3种耕作方式中垄作免耕对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响应最为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4588 / 459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及耕作影响
    陈智
    蒋先军
    罗红燕
    李楠
    李航
    [J]. 生态学报, 2008, 28 (12) : 5964 - 5969
  • [2] 麦角固醇与不同粒级团聚体土壤的相关性
    曹良元
    蒋先军
    张磊
    石杰
    张学军
    李艳宾
    [J]. 土壤学报, 2008, 45 (06) : 1184 - 1188
  • [3] 稻田垄作免耕对土壤的中小团聚体孔隙分布的影响
    施占领
    蒋先军
    张维
    谢德体
    李航
    [J].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01) : 30 - 34
  • [4] 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英文)
    邵景安
    唐晓红
    魏朝富
    谢德体
    [J]. 生态学报, 2007, (11) : 4434 - 4442
  • [5] 稻草易地还土对丘陵红壤有机质和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
    朱捍华
    黄道友
    刘守龙
    朱奇宏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1) : 2497 - 2502
  • [6] 分形理论在土壤肥力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
    蒋先军
    李航
    谢德体
    魏朝富
    熊海灵
    [J]. 土壤, 2007, (05) : 677 - 683
  • [7]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研究
    高明
    李阳兵
    魏朝富
    谢德体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3) : 29 - 33
  • [8] 东北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郭继勋
    祝廷成
    马文明
    张振凯
    [J]. 草地学报, 1996, (04) : 240 - 245
  • [9]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 气象出版社 , 吴金水[等]编著, 2006
  • [10] The influence of soil properties on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ies across land-use types
    Lauber, Christian L.
    Strickland, Michael S.
    Bradford, Mark A.
    Fierer, Noah
    [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8, 40 (09) : 2407 - 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