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的印支运动

被引:11
作者
陈正邦
邓一岗
米双庆
李玉光
陈铭强
机构
[1] 北京市地质研究测试中心
关键词
印支运动; 北京; 杏石口组; 双泉; 压性断裂; 陆相; 造山运动; 沉积相; 地壳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 褶皱; 地层; 碎屑沉积岩; 碎屑岩; 构造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从北京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入手,通过对沉积建造和构造型相的分析。肯定了杏石口组和双泉组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认为印度运动发生在中三叠世晚期到晚三叠世末,距今180—220百万年,约经历了40百万年左右。运动的方向是来自南北的强烈挤压,以在前侏罗纪地层中形成东西南褶皱和压性断裂为特征,伴有强烈的岩浆侵入活动。即支运动实际上是古生代构造发展阶段的结束,将它划为一个独立的构造旋回的意见是可取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7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论北京地区燕山运动 [J].
鲍亦冈 ;
谢德源 ;
陈正帮 ;
穆炳涛 .
地质学报, 1983, (02) :195-204
[2]   试论中国滨太平洋带的印支运动 [J].
崔盛芹 ;
李锦蓉 .
地质学报, 1983, (01) :51-62
[3]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J].
黄汲清 ;
任纪舜 ;
姜春发 ;
张之孟 ;
许志琴 .
地质学报, 1977, (02) :117-135
[4]   关于改进构造地质工作的几点意见 [J].
李四光 .
地质论评, 1965, (04) :245-255
[5]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 [J].
黄汲清 .
地质学报, 1960, (01) :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