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湖群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被引:17
作者
蔡永久
姜加虎
张路
陈宇炜
龚志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湖群; 浅水湖泊; 局域和区域过程; 大型底栖动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其中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总面积占相同级别中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51.3%。目前对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是关于单个湖泊或几个湖泊之间的比较,将区域内湖泊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研究较少。为揭示现阶段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08年和2009年夏季对本地区5个湖群69个湖泊大型底栖动物和水化学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区域过程和局域环境条件在决定该地区底栖群落结构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水体矿化度、电导率及氮磷指标在不同湖群间具有显著差异,而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及营养状态指数无显著差异。密度方面,以寡毛类和摇蚊幼虫为优势类群的湖泊共46个,占总数量的66.7%,以螺类为优势类群之一的湖泊16个,占总数量的23.2%;生物量方面,以螺类为优势的湖泊数量最多(33个),占总数量的46.4%,但以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亦有27个,占总数量的39.1%,双壳类仅在9个湖泊占据优势。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是局域环境条件和区域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类因子共解释了33.9%的底栖动物群落变异,其中局域环境因子占被解释量的48.1%,空间变量占35.4%。空间变量较高的解释量表明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而言,区域过程对底栖动物的分布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985 / 499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局域和区域过程共同控制着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库假说[J]. 方精云,王襄平,唐志尧.生物多样性. 2009(06)
[2]  
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Systems on Soil Erosion and Soil Nutrients in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astern China[J]. S. KUMAR.Pedosphere. 2003(02)
[3]   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综合模型(英文) [J].
蔡庆华 ;
刘建康 ;
Lorenz King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2) :1674-1678
[4]  
江淮中下游淡水湖群[M]. 长江出版社 , 姜加虎, 2009
[5]  
中国小蚓类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洪铸[著], 2002
[6]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金相灿, 1990
[7]  
中国经济动物志[M]. 科学出版社 , 刘月英等 编著, 1979
[8]   Nutrient enrichment homogenizes lake benthic assemblages at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s [J].
Donohue, Ian ;
Jackson, Andrew L. ;
Pusch, Martin T. ;
Irvine, Kenneth .
ECOLOGY, 2009, 90 (12) :3470-3477
[9]  
Local, landscape and regional factors structuring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in Swedish streams[J] . Leonard Sandin,Richard K. Johnson.Landscape Ecology . 2004 (5)
[10]  
Harmful algal blooms and eutrophication: Nutrient sources, composition, and consequences[J] . Donald M. Anderson,Patricia M. Glibert,Joann M. Burkholder.Estuaries . 200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