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量程序设计及栽培措施优化的研究 第一报 大豆群体的生长模式

被引:2
作者
董钻
陶向新
张显
谢甫绨
徐德新
林春梅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
[2] 海城市耿庄镇农科站
关键词
大豆产量; 低产田; 生物产量; 栽培措施; 根系干重; 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系数; 红丰; 结荚鼓粒期; 大豆品种; 器官平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促使作物栽培从凭借经验向借助产量程序设计的过渡. 在我国,在水稻栽培上较早地开始了产量程序设计研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所等,1982;庄郁华等,1982).在大豆栽培上,吴永德(1982、1984)、丁希泉等(1984)、张瑞忠等(1984)、徐中儒等(1985)、宋贵庆(1985)、贺振昌等(1986)都为一个地区或一个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辽豆三号大豆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初报 [J].
贺振昌 ;
郭士廉 .
辽宁农业科学, 1986, (05) :9-14
[2]   黑河54号大豆品种综合农艺措施产量函数模型分析 [J].
宋贵庆 .
大豆科学, 1985, (04) :293-300
[3]   大豆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J].
徐中儒 ;
张瑞忠 ;
侯中田 ;
葛家麒 ;
陈仁忠 .
东北农学院学报, 1985, (01) :25-35
[4]   大豆亩产450斤的生理参数及栽培措施初探 [J].
董钻 ;
祁明楣 ;
罗文春 ;
邹仁民 ;
孙卓韬 .
大豆科学, 1982, (02) :13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