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之争——对网络愤青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被引:7
作者
梁昕
机构
[1]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非理性; 愤青; 国家价值; 事实; 社会准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9 [应用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对于愤青,人们的看法不一而足,但都集中于其"愤怒"的表象。许多人认为愤青的"愤怒"是"非理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愤青愤怒的方向"的讨论及"行为是否趋理性"的论证,以揭示愤青所谓"非理性"行为的背后实际代表了一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诉求,而这种诉求同时也折射了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国际和国内性的各种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0+5 +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愤青”离爱国主义有多远 [J].
余琼 .
理论界, 2007, (01) :94-95
[2]   另一种声音:从互联网看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 [J].
林晓珊 .
青年研究, 2004, (12) :42-47
[3]  
以谁为师?.[M].(日) 加藤嘉一; 著.东方出版社.2009,
[4]  
中国谁在不高兴.[M].周筱赟; 叶楚华; 廖保平; 著.花城出版社.2009,
[5]  
愤青史记.[M].缥缈;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