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ARDS患者无创正压通气不同湿化方式选择的研究

被引:8
作者
陈凤佳
曾勉
卢桂芳
邱秀娉
机构
[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ICU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湿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63.8 [呼吸衰竭]; R473.5 [内科护理学];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1011 ;
摘要
目的探讨对ALI/ARDS患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时不同湿化加热方式的效果。方法45例ALI/ARD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湿化加热方式。每组15例。A组:使用370湿化罐湿化,不加热;B组:使用370湿化罐湿化,同时使用湿化罐加热器MR410加热;C组:使用MR850湿化器湿化和加热,并以RT308管道加热装置加热输气管道。比较各组湿化前后的输入气温度、绝对湿度、痰液黏稠度和患者舒适度。采用气道分泌物评分(AWSS)评价痰液黏稠度。结果湿化后B组和C组气体温度、气体绝对湿度和AWSS评分均显著增高(P均<0.001),B组由湿化前的(23.9±1.0)℃、(9.8±1.3)mg/L和(2.0±0.7)分上升至湿化后的(30.3±1.7)℃、(31.0±2.3)mg/L和(3.0±0.9)分;C组由湿化前的(23.8±1.0)℃、(9.8±1.5)mg/L和(2.1±0.7)分上升至湿化后的(34.0±1.1)℃、(43.8±2.5)mg/L和(3.5±1.0)分;其中C组气体温度和绝对湿度显著大于B组(P<0.001)。A组湿化后仅气体绝对湿度显著升高[(11.9±0.9)mg/L比(9.9±1.6)mg/L,P<0.001)]。C组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B组[(8.0±1.7)分比(5.0±1.2)分和(3.0±0.4)分,P<0.001)]。A组有7例因舒适度差转为C组湿化方案,其中4例能继续无创通气,2例最终避免了有创通气。B组有3例因管道冷凝水产生转为C组湿化方案,3例患者均能继续无创通气,1例患者最终避免了有创通气。结论对ALI/ARDS患者进行无创通气时,湿化同时对湿化罐和输气管道进行加热,相比单纯湿化或湿化罐加热方法更能提高输入气体的温度、患者舒适度和绝对湿度,并可降低痰液黏稠度。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失败的原因 [J].
施宇衡 ;
时国朝 .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9, 8 (01) :88-90
[2]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早期治疗创伤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J].
尹辉明 ;
杨晶 ;
杨宏亮 ;
周牡丹 ;
曹婷 .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7, (03) :219-220
[3]   无创正压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 [J].
陈荣昌 ;
罗群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05) :331-333
[4]   无创正压通气患者湿化器温度设定的研究 [J].
赖亚云 ;
王晓英 ;
邬爱东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10) :7-8
[5]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临床呼吸生理及ICU学组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03) :5-9
[6]  
现代呼吸治疗学[M].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俞森洋主编, 2003
[7]  
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俞森洋主编, 2000
[8]  
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俞森洋主编, 2000
[9]  
Effects of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s on minute ventilation, ventilatory drive, and work of breathing during pressure-support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 Paolo Pelosi,Maurizio Solca,Irene Ravagnan,Daniela Tubiolo,Lara Ferrario,Luciano Gattinoni.Critical Care Medicine . 199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