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猕猴桃是一种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要经过一个完熟过程或人工催熟处理。关于后熟过程的果实成分变化,国外对美味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有了不少研究,一般认为,适期采收的果实必须完成这种化学变化,才能达到最好的食用品质。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原产我国,据1988年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报道,全国栽培面积已有5万余亩,年产量达百万Kg。迄今,国内外对于该种在后熟过程的果实成分变化,尚未展开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探索氨基酸、维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在后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根据碳水化合物变化探明采收成熟度与果实品质的关系,为获得优质猕猴桃及其采后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为本院猕猴桃试验园栽植的‘LQ─8’和‘LQ─25’两个优良株系(1988年11月通过浙江省科委鉴定),均从中华猕猴桃野生群体中选出。果实成熟度以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计。从9月上旬起,定期测定果实成熟度,以确定采收期。果实采后用0.05mm厚的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每袋装10个果,共80袋,封口后置于水果周转箱内。库温18°± 2℃ ,相对湿度85%。每隔 2天从中取出5袋分析1次果实营养成分,试验重复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