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体(去鳃)和鱼鳃对不同形态铜的积累特征

被引:16
作者
梁涛
陶澍
林健枝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2]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香港
[3] 新界
[4] 沙田
关键词
鱼鳃; 鱼体; 铜; 形态; 积累; 生物有效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5 [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实验鱼Paracheirodon对人工河水中不同形态铜的积累特征,对比了鱼体(去鳃)和鱼鳃对铜吸收量的差异,并探讨了鱼对铜的吸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鱼鳃部和体内铜积累量均随水相游离铜浓度增高、暴露时间增长而增加,但鳃部积累浓度较鱼体其余部分高一个数量级,其从水相富集铜的速率显著高于鱼体。相比之下,经摄食获取的铜首先积累在鱼体内(非鳃部)。天然水中富里酸的存在明显降低了铜对鱼的有效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 / 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树脂-半透膜囊与鱼体对有效态铜吸收的比较研究 [J].
陶澍 ;
梁涛 ;
刘晓航 ;
狄雯华 .
生态学报, 1998, (02) :113-114
[2]   铜与腐殖酸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研究 [J].
王静 ;
陈出新 ;
陶澍 .
生态学报, 1992, (03) :201-205
[3]   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积累及意义 [J].
P.S.Rainbow .
海洋环境科学, 1992, (01) :44-52
[4]   生物浓缩的机理与模型 [J].
胡西城 ;
何增耀 .
环境科学丛刊, 1989, (04) :14-23
[5]  
Florence R W. Anal.Chem.Acta .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