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楼油田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测算附视频

被引:5
作者
马超
机构
[1]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杨楼油田; 储层孔隙; 恢复与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杨楼油田含油层位为新近系核桃源组三段Ⅳ、Ⅴ和Ⅵ砂组,当砂体发生沉积并被新的沉积层覆盖后即开始了压实作用,表现为碎屑颗粒的填集状态重新调整并向致密方向转变,从而降低孔隙度;随着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和孔隙水化学性质的变化,使各种自生矿物在成岩过程中析出并产生胶结充填作用而导致孔隙进一步降低;后发生的溶蚀作用产生的溶蚀孔隙致使储层孔隙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杨楼油田砂体平均原始孔隙度32.4%,压实孔隙损失3.9个百分点,胶结孔隙损失9.4个百分点,溶蚀孔隙增加9.7个百分点,计算孔隙度28.8%。与岩心分析孔隙度的28.0%相比,相差0.8个百分点,孔隙演化预测值与岩心分析结果相吻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19+23 +2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川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J].
邵彦蕊 ;
胡明毅 ;
胡忠贵 ;
刘满仓 .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6, (05) :13-16+9
[2]   盐湖沉积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演化模式——以马王庙油田为例 [J].
柯小平 ;
龙玉梅 ;
付春华 ;
欧风平 .
河南石油, 2006, (02) :13-16+5
[3]   砂西区块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层成岩作用 [J].
谭开俊 ;
吕锡敏 ;
吴青鹏 ;
牟中海 ;
彭军 ;
不详 .
河南石油 , 2005, (04)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