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乌龙茶多重保护体系的构建

被引:6
作者
杨江帆 [1 ]
庄佩芬 [2 ]
叶乃兴 [3 ]
机构
[1] 武夷学院
[2]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茶文化经济研究所
[3] 福建农林大学茶业科技与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福建乌龙茶; 生物学保护体系; 生态学保护体系; 法律保护体系; 文化保护体系;
D O I
10.14155/j.cnki.35-1293/g4.2008.04.025
中图分类号
F426.82 [];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福建乌龙茶独具特色,产业经济地位突出,但却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产品质量下降和其他省乌龙茶冲击等挑战,必须通过构建生物学、生态学、法律、茶文化等多重保护体系进行保护。福建乌龙茶的生物学保护包括保护种质资源、品种性状和遗传的多样性;生态学保护包括建设生态茶园及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延伸产业链;法律保护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主;福建乌龙茶文化保护包括保护加工工艺、功夫茶艺、茶俗、茶礼、茶传说等。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福建省乌龙茶树优良品种介绍 [J].
张育松 .
农业考古, 2007, (02) :236-238
[2]   福建乌龙茶产业的特点及发展思路 [J].
余文权 .
中国茶叶, 2007, (01) :8-9
[3]   保护铁观音原种 保持优异品质——论铁观音品种提纯复壮 [J].
詹梓金 ;
李宗恒 ;
徐飙 ;
魏月德 .
茶叶科学技术, 2006, (02) :20-20
[4]   福建名优茶及其经济效应 [J].
杨江帆 ;
高水练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1) :31-36
[5]   名优茶开发的技术需求与经营策略 [J].
丁勇 ;
廖万有 .
茶业通报, 2003, (04) :184-186
[6]   福建乌龙茶品种 [J].
陈荣冰 ;
姚信恩 ;
黄福平 .
中国茶叶, 2002, (02) :6-9
[7]   保护生物学概述 [J].
曹丽敏 ;
司马永康 ;
曹利民 ;
王博轶 ;
王跃华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S1) :65-70
[8]   保护生物学一新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 [J].
李明 ;
魏辅文 ;
谢菁 ;
方盛国 ;
张志和 ;
冯祚建 .
四川动物, 2001, (01)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