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皖北地区洪涝灾害初步研究——兼及历史洪涝灾害等级划分的问题

被引:26
作者
陈业新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关键词
灾害学研究; 洪涝; 淮河流域; 皖北地区; 1736-1911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43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根据档案关于1736-1911年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的洪涝灾害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灾害学研究的角度,针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根据研究的需要,突破以往学术界关于水旱灾害气象学的等级划分模式,建立了一个洪涝灾害的灾害学等级划分体系,并对皖北地区洪涝灾害进行了逐年等级划分。以此为基础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间皖北洪涝灾害频繁,其发生具有普遍、连年和集中的特征;灾害的年际、年内持续时间起伏较大;除广泛性外,灾害空间分布还有明显的区际间不平衡性;其洪涝灾害的类型以涝、偏涝为主,大涝次之,特大涝约30余年一遇。上述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形,说明皖北地区属于典型的"积歉之区"。连年范围广大的洪涝灾害,对皖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9+86 +8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1]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 [J].
张崇旺 .
安徽大学学报, 2006, (06) :107-113
[2]   极端气候事件-移民开垦-政策管理的互动——1661~1680年东北移民开垦对华北水旱灾的异地响应 [J].
方修琦 ;
叶瑜 ;
曾早早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7) :680-688
[3]   进一步加深和拓展清代灾荒史研究 [J].
李文海 .
安徽大学学报, 2005, (06) :1-5
[4]   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 [J].
高升荣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 (03) :80-86
[5]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J].
葛全胜 ;
何凡能 ;
郑景云 ;
满志敏 ;
方修琦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 (01) :6-15
[6]   安徽历史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J].
施和金 .
安徽史学, 2004, (04) :59-65
[7]   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 [J].
夏明方 .
史学月刊, 2004, (03) :16-18
[8]   清代中叶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J].
徐国利 .
安徽大学学报, 2003, (06) :20-26
[10]   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J].
朱浒 .
清史研究, 2003, (02) :10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