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梗死后突触素的变化及针刺的影响

被引:20
作者
陈加俊
石岩殊
韩雪梅
梁雪梅
邬英全
机构
[1]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脑梗死; 突触可塑性; 突触素; 针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 观察大鼠脑梗死及电针干预后突触素 (SYP)的动态变化 ,探讨突触可塑性的物质基础、机制及针刺的影响。方法 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MCAO)〔1〕,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测定梗死对照组 (A组 )、针刺干预组 (B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 ,在 6h、2 4 h、3d、7d不同时间点 SYP的动态变化。结果 梗死灶中心区无明显 SYP阳性染色。A组 :梗死灶周围皮质阳性表达率于 6h、2 4 h表达减少 ,3d达最低值 ,7d开始增高但不及正常表达数值。病灶对侧对应区从 6 h始表达增加 ;B组 :针刺后阳性表达率增加。 A组和 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C组无变化。结论  MCAO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 SYP变化明显 ,对侧对应皮层表达亦增加 ,表明存在明显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针刺可促进这种可塑性变化 ,可能是主要的脑功能恢复的物质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333 / 33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