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抗辩事由的证明责任:误解与澄清

被引:42
作者
李昌盛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关键词
积极抗辩事由; 证明责任; 说服责任; 提供证据责任; 证明必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5.3 [刑事诉讼法];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030609 ;
摘要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主张应当将所谓"积极抗辩事由"的证明责任分配给被告人,认为这种分配机制不仅契合"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配原理和"由容易举证者举证"的证明政策,而且符合当前法治成熟国家的普遍做法。但是,这些观点不仅在比较法上存在严重误解,而且没有认识到刑事证明责任的特殊性,更缺乏对我国法律和实践的充分关照,因此,这些观点不足以成为要求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承担积极抗辩事由证明责任的依据。相反,由于存在因客观败诉风险而导致的证明必要,当下亟需强化对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以及司法机关的"照顾义务",而不是要求被告人承担积极抗辩事由的证明责任。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190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排除犯罪性事由的证明责任研究 [J].
张薇薇 .
政治与法律, 2014, (08) :151-160
[2]   刑事被告人的证明责任 [J].
纵博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4, 22 (02) :122-133
[3]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问题[J]. 陈瑞华.警察法学. 2013(01)
[4]   论辩护方的证明责任 [J].
房保国 .
政法论坛, 2012, 30 (06) :34-43
[5]   被告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明责任分配研究 [J].
胡巧绒 .
犯罪研究, 2011, (06) :98-101
[6]   刑事证据制度的重大变革及其展开 [J].
汪建成 .
中国法学, 2011, (06) :51-60
[7]   中国语境下的刑事证明责任理论 [J].
陈光中 ;
陈学权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0, 16 (02) :50-57
[8]   犯罪构成体系与刑事诉讼证明责任 [J].
李静 .
政法论坛, 2009, 27 (04) :104-114
[9]   英美法系国家犯罪构成要件之辨正及其启示 [J].
赖早兴 .
法商研究, 2007, (04) :113-119
[10]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 [J].
黎宏 .
法学研究, 2006, (01) :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