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民感通”的精神伦理——移动互联网文化症候的“雾霾讨论”

被引:2
作者
罗成
机构
[1] 中山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雾霾; 新新媒介; 视觉性; 市民社会; 公民感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2011~2015年,中国社会围绕雾霾问题产生了两次重要的公共讨论,均可视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文化事件。第一次讨论中,微博的文化自主性,在将雾霾从"不可说"变为"可说"的同时,又带来了娱论社会的精神段子化倾向。第二次讨论中,视频的科学可见性,在将雾霾从"不可见"变为"可见"的同时,又造成了视觉启蒙的精神断裂化倾向。雾霾讨论,实际表征着当前中国社会精神状态既具建设性又有破坏性的症候。其中,市民权利觉醒与私人利益局限之间的冲突是问题的根本。"公民感通"为中国社会精神状态克服"市民"局限、迈向"公民"关怀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想象。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新新媒介.[M].(美) 莱文森;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  
安邦之道.[M].王绍光;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  
关于他人的痛苦.[M].(美)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著;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娱乐至死.[M].(美) 波兹曼;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娱乐至死.[M].(美)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视觉文化读本.[M].罗岗;顾铮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M].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委员会 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8]   可见性与现代性——视觉文化研究批判 [J].
唐宏峰 .
文艺研究, 2013, (10) :77-87
[9]   微博与公共领域 [J].
张跣 .
文艺研究, 2010, (12) :95-103
[10]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 [J].
吴琼 .
文艺研究, 2006, (01) :84-9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