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至20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蒸散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21
作者
周蕾 [1 ,2 ]
王绍强 [1 ]
陈镜明 [3 ]
冯险峰 [1 ]
居为民 [4 ]
伍卫星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
[4]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蒸散; 蒸腾; 蒸发; BEPS模型; 时空格局;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净初级生产力(NPP)密切关联。基于1991年~2000年NOAA-AVHRR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土壤数据和其他摘要:生态系统蒸散(ET)的时空动态是研究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因子,与生态系统的辅助数据,利用改进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BEPS),模拟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不同时间尺度ET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10年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ET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ET呈上升趋势,10年ET平均值为442.55mm/a;最高值为475.91mm/a,出现在温度和降水都达到峰值的1998年;最低值为425.59mm/a,出现在年降水量最少的1992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ET与年均温和年总降水量显著正相关,而年ET与年总降水量的相关性(R2=0.950,P<0.05,n=10)优于与年均温的相关性(R2=0.399,P<0.05,n=10),说明降水可能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ET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ET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从西北地区到东南地区呈三级阶梯逐渐增加,与相应的降水分布格局类似;而基于不同植被类型和气候带的年ET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规律。从时间格局上看,ET的年内变化主要表现为单峰形式,而年际变化和相应植被类型及气候条件有关。全国年ET变化趋势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异质性。
引用
收藏
页码:962 / 97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遥感蒸散发模型研究进展 [J].
高彦春 ;
龙笛 .
遥感学报, 2008, (03) :515-528
[2]   森林、草地和农田典型植被蒸散量的差异 [J].
郭瑞萍 ;
莫兴国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8) :1751-1757
[3]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蒸散量研究 [J].
贾志军 ;
宋长春 ;
王跃思 ;
黄耀 ;
石立庆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04) :496-502
[4]   遥感数据支持下不同地表覆盖的区域蒸散 [J].
何延波 ;
王石立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2) :288-296
[5]   复杂地形条件下提高BEPS模型模拟能力的途径 [J].
王培娟 ;
孙睿 ;
朱启疆 ;
谢东辉 ;
陈镜明 .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6, (07) :1017-1025+1044
[6]   利用NOAA数据估算黄河三角洲区域蒸散量 [J].
张长春 ;
王晓燕 ;
邵景力 .
资源科学, 2005, (01) :86-91
[7]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J]. 王秋凤,牛栋,于贵瑞,任传友,温学发.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8]   利用累积NDVI估算黄河流域年蒸散量 [J].
孙睿 ;
刘昌明 ;
李小文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2) :155-160+259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刘纪远 ;
张增祥 ;
庄大方 ;
王一谋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江南 ;
吴世新 .
地理研究, 2003, (01) :1-12
[10]   利用Penman-Monteith法和蒸发皿法计算农田蒸散量的研究 [J].
王健 ;
蔡焕杰 ;
刘红英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 (04) :67-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