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底土加入大比例玉米秸秆后胡敏素组分的变化

被引:3
作者
肖彦春
李凯
窦森
机构
[1]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黑土底土; 大比例玉米秸秆; 腐殖物质; 胡敏素组分; 数量变化; 光学性质;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7.03.014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往主要注重加入常量有机物料对土壤腐殖物质中的胡敏酸(HA)、富里酸(FA)影响的研究,而对于添加大比例有机物料及其对胡敏素(HM)各组分影响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关于添加大比例有机物料后腐殖物质中胡敏素(HM)各组分的动态变化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土壤固碳潜力、提高土壤和环境质量,本文运用Pallo修改法将土壤HM分为铁结合胡敏素(HMi)、粘粒结合胡敏素(HMc)和不溶性胡敏素(HMr)3个组分,对加入大比例玉米秸秆后黑土底土各胡敏素组分数量和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HM中HMi/HMc随着土/秸比的增加而增加,高土/秸比有利于HMi的形成和积累,而低土/秸比有利于HMc的形成和积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HMi和HMc的ΔlogK值降低,分子向复杂化方向发展,且随着土/秸比的增加而减少,分子复杂程度增加;高土/秸比更有利于HMi活性的提高和脂肪族结构的增加,而低土/秸比更有利于HMc活性提高和脂肪族结构的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4+76 +7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3) :100-109
[2]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J].
江永红 ;
宇振荣 ;
马永良 .
土壤通报, 2001, (05) :209-213
[3]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金峰 ;
杨浩 ;
赵其国 .
土壤, 2000, (01) :12-18
[4]  
CO2和O2浓度对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的影响[D]. 于水强.吉林农业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