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协同创新与产业带动效应——以广东大科学中心为例

被引:24
作者
梁永福 [1 ]
盘思桃 [2 ]
林雄 [2 ]
韦文求 [2 ]
机构
[1] 广东工业大学
[2]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关键词
大科学装置集群; 协同效应; 产业带动; 广东大科学中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4 [科学研究工作];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研究大科学装置的集群化发展趋势及其协同创新效应,探讨大科学装置的产业带动作用机理。以广东建设大科学中心为例,分析广东大科学中心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对促进广东大科学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效应、带动全省产业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依托大科学装置的产业化模式及其对策研究——以散裂中子源为例 [J].
张玲玲 ;
赵道真 ;
张秋柳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 (19) :53-59
[2]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涵、功能与管理机制 [J].
张耀方 .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6) :5-12
[3]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对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作用 [J].
褚怡春 ;
杨永华 ;
高翔 .
中国高校科技, 2017, (05) :18-20
[4]   当前农业创新发展的几个问题 [J].
薛亮 .
农业经济问题, 2016, 37 (05) :4-7
[5]   大科学工程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原子弹制造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的案例剖析 [J].
聂继凯 ;
危怀安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 36 (09) :3-10
[6]   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及管理启示 [J].
陈套 ;
冯锋 .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5 (01) :61-66
[7]   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更好发挥广东省大科学装置作用 [J].
杨娜娜 ;
张长生 .
探求, 2015, (01) :104-109
[8]   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有效组织方式——以大科学工程为例 [J].
邢超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 (10) :116-120
[9]   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模式探析——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例 [J].
尚智丛 ;
赵凯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19) :6-10
[10]   高技术带动与中国大科学工程——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为例 [J].
王晓义 ;
白欣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 27 (04) :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