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网络动员机制研究

被引:16
作者
涂光晋
陈敏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微博动员; 网络动员; 社会心理; 人际传播;
D O 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3.02.011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自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以来,微博平台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在重塑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人们对微博动员活动的积极参与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网络动员呈现出与以往基于论坛、博客、QQ等平台的网络动员所不同的新特点,值得研究者关注。本文根据参与者卷入程度的不同,将微博动员分为线上动员和线下动员两个层次,并试图从社会心理和人际传播两个角度分析微博动员区别于以往网络动员的新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59+72 +7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论网络政治动员及其功能与趋向附视频 [J].
刘力锐 ;
王淑贞 .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6) :52-56+62
[2]   微博是第一次跨越阶层和地域的公共领域 胡泳访谈录 [J].
张克 .
检察风云, 2011, (17) :19-20
[3]   论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 [J].
娄成武 ;
刘力锐 .
政治学研究, 2010, (02) :74-86
[4]   网络动员:如何从虚拟到现实? [J].
俞鸿 .
东南传播, 2010, (01) :74-75
[5]   资源动员与网络中的民间救助 [J].
章友德 ;
周松青 .
社会, 2007, (03) :70-91+207
[6]   建国以来社会动员制度的变迁 [J].
夏少琼 .
唯实, 2006, (02) :12-14
[7]  
社会信任视角下的网络动员研究[D]. 刘静文.南京理工大学. 2010
[8]  
网络动员:社会动员的一种新形式[D]. 晏荣.中共中央党校. 2009
[9]  
消失的地域[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Meyrowitz)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