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茎点霉B3与有机肥配施对连作草莓生长的影响

被引:17
作者
郝玉敏 [1 ]
戴传超 [1 ]
戴志东 [2 ]
高璇 [1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丹阳尚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
拟茎点霉B3; 有机肥; 草莓; 连作障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668.4 [草莓];
学科分类号
090201 ;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内生拟茎点霉B3与有机肥配施对连作草莓土壤的改善及对草莓生长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施有机肥与灭菌固体培养基(A)、施有机肥与内生拟茎点霉B3固体菌种(B)、施有机肥与绿色木霉、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固体菌种(C)、施加有机肥与绿色木霉、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内生拟茎点霉B3固体菌种(D)。结果表明:A、B、C和D处理平均单果鲜重分别为对照(CK)的1.1、1.4、0.9和1.1倍。B处理比对照增产19.7%,A处理增产8.2%,C和D处理产量均比CK低。B处理草莓生长最好,植株株高及叶面积均值比其它4个处理大。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结果表明B处理抗病效果最明显,推断内生拟茎点霉B3可以用作生防菌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土壤真菌和细菌数量在整个生育期先上升后下降,在花期达到最大。成熟期A、B、C、D处理的土壤放线菌数量分别比CK增加7.2%、160.3%、124.5%及82.6%。在花期,B处理及D处理蔗糖酶酶活达到最大,其中A、B、C及D处理的蔗糖酶酶活分别比CK高11.1%、69.4%、50.3%及77.2%。B处理整个生育期都保持较高的土壤蔗糖酶活性。花期是草莓生长的关键期,需氮量较高。A、B、C及D处理脲酶酶活分别比CK处理高250.0%、700.0%、250.0%及175.0%,B处理花期土壤脲酶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4个处理,促进了有机氮向速效氮的转化。花期A、C处理磷酸酶酶活比对照低67.0%、46.7%,B、D处理比对照高122.5%,227.5%。B处理在整个生育期都有较高的土壤磷酸酶酶活,D处理组在花期土壤磷酸酶酶活较高。可见含内生拟茎点霉B3菌的B及D处理组能增加土壤磷酸酶酶活。B处理在苗期和花期土壤纤维素酶活较低,而结果期和成熟期较高。说明内生拟茎点霉B3菌剂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改善连作草莓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强草莓抗病能力,增加草莓产量,是一种有效缓解草莓连作障碍的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6695 / 670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生防菌剂与生物有机肥复配对黄瓜抗病促生效果的研究 [J].
刘会清 ;
张爱香 ;
马海莲 ;
李世东 ;
郭荣君 ;
孙漫红 .
北方园艺, 2011, (05) :1-4
[2]   大棚草莓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盐分含量及其生长的影响 [J].
许开华 ;
史久浩 ;
吴建能 ;
潘渭新 .
农技服务, 2011, 28 (01) :63+66-63
[3]   秸秆肥料化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J].
田雁飞 ;
马友华 ;
胡园园 ;
江云 ;
王桂苓 .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6) :158-163
[4]   施加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对茅苍术凋落物降解及土壤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J].
陈晏 ;
戴传超 ;
王兴祥 ;
张波 ;
鞠群 .
土壤学报, 2010, 47 (03) :537-544
[5]   间作药材与接种内生真菌对连作花生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产量的影响 [J].
戴传超 ;
谢慧 ;
王兴祥 ;
李培栋 ;
李奕林 ;
张桃林 .
生态学报, 2010, 30 (08) :2105-2111
[6]   植物内生真菌B3和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J].
李霞 ;
王超 ;
任承刚 ;
戴传超 .
江苏农业学报, 2009, 25 (06) :1207-1212
[7]   放线菌制剂对连作草莓根区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其防病促生作用 [J].
孙敬祖 ;
薛泉宏 ;
唐明 ;
曹书苗 ;
邢胜利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2) :153-158
[8]   内生菌拟茎点霉B3促进大田水稻增产的初步研究(英文) [J].
戴传超 ;
袁志林 ;
杨启银 ;
史青山 ;
李霞 .
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 2008, (01) :39-42+48
[9]   一株内生真菌单独及与水稻联合降解菲的研究 [J].
田林双 ;
戴传超 ;
赵玉婷 ;
赵沫 ;
勇应辉 ;
王兴祥 .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6) :757-762
[10]   复合微生物菌肥对连作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李保会 ;
李青云 ;
李建军 ;
葛会波 .
河北农业科学, 2007, (01)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