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

被引:16
作者
郑也夫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教育分流; 职业教育; 德国;
D O I
10.14138/j.1001-4519.2012.06.002
中图分类号
G551.6 [];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竞争过于激烈、适龄人口中参加高考者比重过高,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素质的目标让位给应试的根本原因。削弱竞争的釜底抽薪的办法是较早"分流"。德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特殊的启示。德国学生10岁分流,进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大部分学生日后进入职业学校,不参加高考。两个手段支撑分流制度:其一,职业学校实施的课堂与车间的双轨制教学给了学生很好的职业技能,日后求职也有很好的保证;其二,制度安排为当初未读文法中学、日后仍有读大学愿望者留有通道。本文最后一节讨论了早分流与晚分流的利弊得失。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德国基础教育.[M].张可创;李其龙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教育社会学手册.[M].()莫琳·T.哈里楠(MaureenT.Hallinan)主编;傅松涛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制度.[M].杭州大学中德翻译中心;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4]  
预言与劝说.[M].(英)J.M.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著;赵波;包晓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5]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张人杰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  
自杀论.[M].(法)杜尔凯姆著;钟旭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  
西德的教育.[M].[德]克诺尔(JoachimH· Knoll) 著;王德峰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