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生态系统特征及道路修建对其影响

被引:76
作者
陈辉
李双成
郑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青藏公路铁路沿线植被; 生态系统; 破碎; 净初级生产力; 生物量;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3.05.007
中图分类号
X171.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2001-08和2002-08月野外调查数据及2001年1∶100万中国植被图、1996年1∶400万青藏高原植被区划图和2000年青藏铁路沿线自然保护区分布及功能区界调整图,以青藏公路铁路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VIEW和ARC/INFO软件研究青藏公路铁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结论如下:①青藏公路铁路南北跨越9个纬度,东西跨越12个经度,共穿越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地带、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羌塘高寒草原地带、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地带和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地带6个自然区,对植被类型的统计结果显示了地带性。②青藏公路铁路的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切割,使景观更加破碎。③青藏公路铁路的建设直接破坏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主要为50m缓冲区内),年损失总净初级生产量为30504 62t,损失总生物量432919 25~1436104 3t/a。损失总净初级生产量占1km缓冲区年净初级生产量535005 07~535740 11t/a的百分比为5 70%,占10km缓冲区年净初级生产量3408950 45~3810480 92t/a的0 80~0 89%;损失生物量占1km缓冲区生物总量7502971 85~25488342 71t/a的5 70%,占10km缓冲区总生物量43615065 35~164150665 37t/a的0 80%~0 89%。
引用
收藏
页码:559 / 56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1982~1999年青藏高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 [J].
朴世龙 ;
方精云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3) :373-380
[2]   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为例 [J].
张镱锂 ;
刘林山 ;
摆万奇 ;
郑 度 ;
李双成 ;
阎建忠 .
地理学报, 2002, (03) :253-266
[3]   全球气候变化下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变化响应模型的研究 [J].
吴青柏 ;
李新 ;
李文君 .
冰川冻土, 2001, (01) :1-6
[4]   年平均气温临界值——设计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堤临界高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J].
丁靖康 ;
赫贵生 .
冰川冻土, 2000, (04) :333-339
[5]   铁路建设的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J].
张杰 ;
陈峰 .
交通环保, 2000, (05) :39-41
[6]   干旱区廊道景观及其研究之管见 [J].
康相武 ;
潘伯荣 ;
周华荣 ;
不详 .
干旱区研究 , 2000, (03) :64-70
[7]   高等级公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J].
江玉林 ;
杜娟 .
公路, 2000, (08) :68-72
[8]   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比较研究 [J].
罗天祥 ;
李文华 ;
罗辑 ;
王启基 .
生态学报, 1999, (06) :823-831
[9]   四川缙云山森林群落林窗边缘效应的研究 [J].
奚为民 ;
钟章成 ;
毕润成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3, (03) :42-52
[10]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M].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孙鸿烈等 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