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和防治

被引:47
作者
沈建康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脑血管痉挛(CVS)是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对SAH后CVS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红细胞分解产物、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炎症反应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脑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CVS的金标准,但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经颅多普勒、MRI和CT等无创性手段在SAH和CVS诊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CVS的处理包括5个层面(1)在SAH后尽早预防CVS;(2)在发生CVS后纠正动脉狭窄;(3)预防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4)治疗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5)保护脑组织免受缺血损伤。
引用
收藏
页码:481 / 49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Delayed administration of the K+ channel activator cromakalim attenuates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J].
Kwan, AL ;
Lin, CL ;
Wu, CS ;
Chen, EF ;
Howng, SL ;
Kassell, NF ;
Lee, KS .
ACTA NEUROCHIRURGICA, 2000, 142 (02) :193-197
[2]   Use of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counterpulsation for refractory symptomatic vasospasm [J].
Rosen, CL ;
Sekhar, LN ;
Duong, DH .
ACTA NEUROCHIRURGICA, 2000, 142 (01)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