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角下R&D联盟网络效应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11
作者
赵红梅 [1 ,2 ]
王宏起 [1 ]
机构
[1]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 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R&D联盟网络; 网络效应; 社会网络理论; 强弱关系; 结构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73.1 [企业技术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通过界定R&D联盟网络的内涵并分析其社会属性,得出R&D联盟网络是社会网络的一种类型。运用强弱关系和结构洞等社会网络理论,从结构、关系和位置三个维度,揭示了R&D联盟网络效应形成的微观机理,并对诺基亚如何获取R&D联盟网络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R&D联盟网络能够产生结构维度的知识转移效应和组织学习效应、关系维度的社会资本效应和创新效应以及位置维度的控制效应、信息效应和声望效应的结论。通过揭示R&D联盟网络效应的形成机理,为网络环境下研发企业有效利用R&D联盟网络优势提供理论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网络视角下企业跨区域发展与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J].
王晓娟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 (08) :52-55
[2]   专利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技术能力提升——以NOKIA为例 [J].
任声策 ;
宣国良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09) :96-102
[3]   从企业网络看产业集群竞争力差异的原因——浙江和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比较 [J].
朱海就 ;
陆立军 ;
袁安府 .
软科学, 2004, (01) :53-56
[4]  
新经济社会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张其仔著, 2001
[5]  
R&D Alliances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ty and Alliance Organization on Innovation[J] . Rachelle C. Sampson.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2007 (2)
[6]   How organizational field networks shape interorganizational tie-formation rates [J].
Kenis, P ;
Knoke, D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 (02) :275-293
[7]  
Innovation networks, collective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regions of Europe[J] . Franz Todtling.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 1999 (6)
[8]  
Community Structure as Interorganizational Linkages[J] . E O Laumann,J Galaskiewicz,P V Marsden.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