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量秸秆不同深度还田对黑土有机质组成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45
作者
矫丽娜 [1 ]
李志洪 [1 ]
殷程程 [1 ]
王晓飞 [2 ]
辛士颖 [1 ]
于磊 [1 ]
机构
[1]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层; 腐殖质积累特征; 土壤酶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在田间耕作条件下黑土3个土层(0~20、20~40、40~60cm)添加4%和8%高量玉米秸秆于尼龙袋中原位培养近4年后,研究不同层次土壤秸秆转化与有机碳积累特征,以及腐殖质各组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4%的秸秆量0~20、20~40和40~60cm土层有机碳分别增加31.8%、96.4%和171.1%,8%秸秆添加量分别增加了86.2%、193.5%和265.9%,增加秸秆还田深度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0~20 cm土层在无秸秆还田情况下有机碳下降了29.3%,而20~40 cm土层仅下降了1.8%。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均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HA/FA)比值发生较大变化,改善了腐殖质品质。各处理腐殖酸碳(HS-C)和胡敏酸碳(HA-C)的大小为20~40 cm土层>0~20 cm土层>40~60 cm土层,而40~60 cm土层则更有利于富里酸碳(FA-C)的积累。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与HA-C、FA-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深层秸秆还田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供了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65 / 6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不同年限全量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慕平 ;
张恩和 ;
王汉宁 ;
方永丰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03) :291-296
[2]   油菜秸秆还田腐解变化特征及其培肥土壤的作用 [J].
胡宏祥 ;
程燕 ;
马友华 ;
于学胜 ;
项金霞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03) :297-302
[3]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 [J].
张孝存 ;
郑粉莉 ;
王彬 ;
安娟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 (05) :90-95
[4]   秸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张伟 ;
龚久平 ;
刘建国 .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 (05) :881-885
[5]   土壤酶活性对生态环境的响应研究进展 [J].
万忠梅 ;
宋长春 .
土壤通报, 2009, 40 (04) :951-956
[6]   我国秸秆焚烧污染与防治对策 [J].
徐玉宏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7, (03) :21-24
[7]   不同促腐条件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J].
张电学 ;
韩志卿 ;
刘微 ;
高书国 ;
候东军 ;
李国舫 ;
常连生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6) :36-43
[8]   不同氧气浓度对玉米秸秆分解期间腐殖物质形成的影响 [J].
于水强 ;
窦森 ;
张晋京 ;
平立凤 ;
关松 ;
李凯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5) :60-65
[9]   土壤腐殖质分组研究 [J].
张晋京 ;
窦森 ;
李翠兰 ;
王淑华 .
土壤通报, 2004, (06) :706-709
[10]   农村秸秆焚烧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J].
邬莉 ;
陈静 ;
朱晓东 ;
许有鹏 ;
冯彬 ;
杨莉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S1) :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