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联动”的内涵拓展、运行逻辑与推进策略

被引:38
作者
叶南客
机构
[1]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三社联动”; 个体化; 社会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6 [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 D632.9 [其他]; D669.3 [生活、居住、交通];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个体化变迁深刻改变着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使得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的形势。"三社联动"作为近年来我国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是指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现代化体制,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政府与社会之间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三社联动"的协调机制主要体现在街道-社区两级主体之间,协作机制主要体现在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之间,合作机制主要体现在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各主体间的联动过程。推进"三社联动",要求通过政府体制创新,加快社区的本质重构;专业社会组织导入与本土组织培育并举,实现社区的再组织化;双向整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升社会工作者工作能力和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基于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的探索 [J].
曹海军 .
行政论坛, 2017, 24 (02) :74-79
[2]   “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推进策略 [J].
李精华 ;
赵珊珊 .
学术交流, 2016, (08) :162-168
[3]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 [J].
徐选国 ;
徐永祥 .
社会科学, 2016, (07) :87-96
[4]   “三社联动”的内涵解构与逻辑演绎 [J].
顾东辉 .
学海, 2016, (03) :104-110
[5]   “三社联动”如何“联”如何“动”? [J].
本刊编辑部 ;
徐富海 .
中国民政, 2015, (12) :16-28
[6]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其政治意义 [J].
冯莉 .
社会科学, 2014, (12) :20-27
[7]   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与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建构 [J].
文军 .
社会科学, 2012, (01) :81-86
[8]   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 [J].
叶南客 ;
陈金城 .
南京社会科学, 2010, (12) :75-80+87
[9]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研究 [J].
张苏辉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02) :34-36+40
[10]  
个体化.[M].(德) 贝克;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