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和“人”的现代化——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关于乡村社会和文化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被引:6
作者
王欣瑞
机构
[1]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关键词
乡村建设; 社会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 组织重构; 人的现代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58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学科分类号
060205 ;
摘要
社会、文化现代化是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除经济、政治问题外,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还重点对乡村社会和文化变革进行了探索,其落脚点即在"组织"和"人"的现代化上。乡村社会组织重建和农民全方位素质的提高是乡村现代化的前提。革除旧有的缺乏集体生活的弊病,建设崭新的具有现代性质的团体组织,提高农民素质,通过教育让农民的观念、知识、能力和思维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这已成为民国乡村建设者的共识。社会、文化现代化也是当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组织"和"人"的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对当代新农村建设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2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乡村情缘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 [J].
李庆真 .
安徽大学学报, 2003, (04) :108-112
[2]  
中国人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卢作孚;.大公报.1934,
[3]  
敬告青年..陈独秀;.青年杂志.1915, 01
[4]  
梁漱溟全集.[M].梁漱溟;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  
现代化新论.[M].罗荣渠著;.商务印书馆.2004,
[6]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德)马克斯·韦伯(MaxWeber)著;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张汝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  
黄河边的中国.[M].曹锦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9]  
卢作孚文集.[M].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  
胡适自传.[M].胡适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