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原Ⅲ含量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李雅洁
张红星
张唐法
机构
[1]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关键词
头针/针灸疗法; 脑缺血; 复发;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原; 高半胱氨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6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探讨头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原Ⅲ的影响,为预防缺血性复发寻找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2004-07/2005-12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以查随机表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头针组(n=32)和体针组(n=28),头针组根据《头皮针(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健侧顶颞前斜线与顶颞后斜线治疗,用30号1.5寸毫针,在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从上而下以三段接力刺法连刺3针,留针30min,期间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次2~3min,同时在留针期间需配合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体针组选(依据《针灸学》的治则及处方,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等;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均取双侧(位,两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d,连续治疗8个疗程,即2个月。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6个月采静脉血观察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原Ⅲ含量的变化。同时,在治疗后第6个月比较两组的脑卒中复发率。结果:参与观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第2个月,头针组与体针组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12.47±2.50),(18.61±2.27)mol/L;(17.10±1.68),(18.13±1.60)mol/L;(3.68±0.88),(5.02±1.03)g/L;(4.39±0.93),(4.69±0.90)g/L;P<0.01],且头针组于治疗后第2,6个月同型半胱氨酸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体针组降低明显(P<0.01)。②治疗后第2个月,头针组与体针组血清抗凝血酶原Ⅲ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08.88±25.59),(193.88±23.64)mg/L;(191.89±23.23),(189.29±22.97)mg/L,P<0.01],且头针组于治疗后第2,6个月血清抗凝血酶原Ⅲ水平均较体针组升高明显(P<0.01)。③治疗后第6个月,头针组脑卒中的复发率为3%,体针组脑卒中复发率为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疗法与体针疗法均可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并可升高抗凝血酶原Ⅲ,且头针组对以上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的影响较体针组明显,能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其预防脑卒中复发可能与对以上因素的调节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 [J].
彭黎明 ;
曾着黎 .
检验医学, 2004, (02) :163-166
[2]   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J].
吕波 .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3, (05) :500-501+508
[3]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复发性脑梗死 [J].
孟宜良 ;
金扬 ;
宣海仙 ;
赵荣荃 .
实用医学杂志, 2003, (07) :722-723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复发性脑梗死 [J].
刘建国 ;
高海凤 ;
张哲成 ;
谈晓牧 ;
刘怀翔 .
天津医药, 2003, (07) :411-413
[5]   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及其应用 [J].
王鸿利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2, (04) :53-57
[6]   抗凝血酶Ⅲ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J].
周海云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6, (03) :65-67
[7]  
针灸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孙国杰主编, 1997
[8]  
实用头针大全[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陆寿康,孔尧其编著,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