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

被引:23
作者
刘钦普 [1 ]
林振山 [1 ]
冯年华 [2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非线性科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治系统中,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数量和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研究表明:(1)稳定平衡态时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成正比;(2)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与人类消费水平成反比;(3)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力与耕地面积和土地单产潜力成正比.文章对我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1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我国耕地总量的动力预测及其建议 [J].
孙娴 ;
林振山 ;
孙燕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2) :200-205
[2]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量──以向家坝库区为例 [J].
熊利亚 ;
夏朝宗 ;
刘喜云 ;
常斌 .
地理研究, 2004, (01) :10-18+139
[3]   人类活动与可再生资源关系的动力学方法分析 [J].
林振山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01) :20-23
[4]   全球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J].
王铮 ;
郑一萍 .
地理研究, 2001, (03) :282-289
[5]   基于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J].
高志强 ;
孙希华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S2) :3-5
[6]   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 [J].
郭秀锐 ;
毛显强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6) :705-711
[7]   基于GIS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J].
党安荣 ;
阎守邕 ;
吴宏歧 ;
刘亚岚 .
生态学报, 2000, (06) :910-915
[8]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潜力资源的研究 [J].
高志强 ;
刘纪远 .
遥感学报, 2000, (02) :136-140
[9]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中国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J].
党安荣 ;
阎守邕 ;
周艺 .
遥感学报, 1999, (03) :225-228+248
[10]   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 [J].
郑振源 .
中国土地科学, 1996, (04) :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