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森林灰褐土保护有机碳的能力及各密度组分生化特征

被引:8
作者
王刚
王春燕
王文颖
王启基
机构
[1]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兰州
[3] 兰州
[4] 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5] 兰州
[6]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
[7] 西宁
关键词
子午岭; 灰褐土; 有机碳; 物理保护; 密度分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物理保护是稳定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方式之一, 为了理解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中土壤作为碳汇(或碳源)所起的作用并正确管理土壤, 首先应该知道特定的土壤中有多少有机碳是被物理保护的. 通过密度分组和超声波技术将每个土样分为 3 个组分: 自由轻组、闭合组分和重组, 并分别分析每个组分的有机碳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和顽固性碳含量. 结果表明: (ⅰ) 整个土壤剖面上, 重组中的有机碳占明显优势, 自由轻组次之, 闭合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最少, 说明土壤中大部分有机碳是受物理保护的.随土壤深度增加, 自由轻组有机碳由 25.27%下降为 3.72%, 而重组有机碳由 72.57%上升为 95.39%, 闭合组分有机碳为 2.16% 0.89%. (ⅱ) 从顽固性指数看, 轻组碳和重组碳的顽固性是相似的, 甚至在土壤表层以下, 轻组碳的顽固性比重组碳的顽固性高, 说明轻组并非像经常定义的那样是最新鲜或很少被分解的组分, 并且在表层 10 cm 以下, 受物理保护的有机质, 其有机质质量也相对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2562 / 256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子午岭林区北部近50年植被的变化发展 [J].
邹厚远 ;
刘国彬 ;
王晗生 .
西北植物学报, 2002, (01) :1-8
[2]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J].
方精云 ;
陈安平 .
植物学报, 2001, (09) :967-973
[3]   子午岭地区自然区域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J].
张平仓 ;
郑粉莉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论文集) , 1993, (01) :11-16
[4]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变[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编, 1991
[5]  
土壤有机质研究法[M]. 农业出版社 , 文启孝等 编著, 1984
[6]  
黄河中游黄土[M]. 科学出版社 , 刘东生等著, 1964
[7]   SOIL SACCHARIDE EXTRACTION AND DETECTION [J].
MARTENS, DA ;
FRANKENBERGER, WT .
PLANT AND SOIL, 1993, 149 (01)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