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乎道德,应乎福祸——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精神与特色

被引:3
作者
牛延锋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
关键词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道德; 伦理; 精神; 特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948 [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010107 ;
摘要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不仅是佛教的基石,也深刻影响了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强调道德在宗教生活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把道德作为涉及人的因缘果报的枢纽、关键。由于它强化行为主体的道德作用,从而使善恶报应思想具有了积极的伦理道德意义。佛教因果报应的精神就是强调主体的自觉性,特色就是建立在因果律基础上的道德自我约束力。因果报应思想与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使它所倡导的许多道德准则也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这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 [J].
郭征宇 .
晋阳学刊, 2005, (04) :62-65
[2]   明代善恶报应观念的强化与社会调控 [J].
汪维真 .
江汉论坛, 2005, (01) :106-109
[3]   善恶因果律与伦理合理性 [J].
樊和平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9, (03) :86-94
[4]   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 [J].
王月清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1) :60-67
[5]   “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话本小说 [J].
刘兴汉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 (05) :28-33+93
[6]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 [J].
方立天 .
中国社会科学, 1996, (02) :97-111
[7]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方立天著, 2002
[8]  
太虚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释)太虚著, 1995
[9]  
国语·周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