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2 条
四川盆地东部黄龙组古岩溶特征与储集层分布
被引:45
作者:
张兵
[1
]
郑荣才
[1
]
王绪本
[1
]
罗媛
[2
]
李伟
[3
]
文华国
[1
]
胡忠贵
[4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四川科技职工大学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川东地区;
黄龙组;
古岩溶储集层;
地球化学;
岩溶地貌;
岩溶旋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综合地表地质、钻井资料和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详细描述古岩溶的鉴别标志,并进一步分析古岩溶作用垂向分带性和平面分区性以及岩溶强度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研究表明,岩溶角砾岩是识别古岩溶作用最直接的标志;不同成因类型和溶蚀强度的岩溶岩与胶结物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异,其形成和演化规律明显受流体来源、性质及同位素分馏效应影响;小型针孔型储集层测井曲线与大型洞缝型储集层具有明显区别。古岩溶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规律主要受构造、古气候、岩性和岩相等因素控制,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岩性是黄龙组二段的白云岩,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层位是黄龙组二段的上部溶蚀段和下部溶蚀段,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位置是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中残丘及坡地等微地貌单元。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67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