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中国省域能源强度差异的实证分析

被引:4
作者
叶翠红 [1 ]
赵玉林 [2 ]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2]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尖点突变; 产业结构优化; 技术进步;
D O I
10.13580/j.cnki.fstc.2014.10.022
中图分类号
F206 [能源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以能源强度为状态变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为独立观测变量,构建能源强度的随机尖点突变模型,对中国省域能源强度的尖点突变模式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尖点突变的动力机制;在当前,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是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各省域应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当前降低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而对于不同的技术进步状态,各省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式应有所不同;长期来看,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是中国各省域实现能源强度稳步降低的必由之路。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与单位GDP能耗——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和协整方法 [J].
董锋 ;
龙如银 ;
周德群 ;
李晓晖 .
管理学报, 2012, 9 (04) :603-610
[2]   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 [J].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
张平 ;
刘霞辉 ;
张晓晶 ;
张自然 ;
王宏淼 ;
袁富华 .
经济研究, 2010, 45 (05) :4-20+122
[3]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J].
刘畅 ;
崔艳红 .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04) :34-43
[4]   基于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 [J].
刘凤朝 ;
潘雄锋 ;
徐国泉 .
资源科学, 2007, (04) :2-6
[5]   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 [J].
齐志新 ;
陈文颖 .
上海经济研究, 2006, (06) :8-16
[6]   Can a stochastic cusp catastrophe model explain stock market crashes? [J].
Barunik, J. ;
Vosvrda, M. .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2009, 33 (10) :1824-1836
[7]  
The rise and fall of catastrophe theory applications in economics: Was the baby thrown out with the bathwater?[J] . J. Barkley Rosser.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 2006 (10)
[8]  
Technological choice and network externalities: a catastrophe model analysis of firm software adoption for competing operating systems[J] . Rense Lange,Sean McDade,Terence A. Oliva.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