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L ,基本苗15 0株/m2 )、中(M ,30 0株/m2 )和高(H ,4 5 0株/m2 ) 3种密度下,供试杂种小麦C6 38 Py85 1及其亲本旗叶生长期间的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可溶蛋白含量(Pro)、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均随旗叶生长进程和密度增加不断降低,杂种各性状对密度变化的反应较其亲本敏感。各性状的离中优势(Hm)均随测定时期的推迟和密度降低不断增大。杂种旗叶生长期间同化的CO2 总量(LSC)及其Hm 和千粒重及其Hm 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杂种LSC在低、中密度下的优势来自净光合速率(平均Pn)、光合面积(LA)和光合功能期(RSP和PAD)较其亲本的提高,高密度下的优势仅来自较亲本LA的增加。杂种在中密度下籽粒产量最高,但与低密度下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的Hm以在低密度下最大(41. 7% ) ,中密度下次之(18. 4 % ) ,高密度下最低(3 8% )。低密度下的产量优势来自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共同提高;中、高密度下主要来自穗粒数的增加。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采用发挥杂种小麦个体杂种优势的技术路线,适当降低杂种小麦的种植密度(15 0~2 2 5株/m2 ) ,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个体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促进杂种小麦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