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从前,有一个盲人晚上要回家,好心的友人送给他一盏灯笼。盲人说,我反正看不见,要灯笼又有何用?友人说:“你点上灯笼可以照亮前程,这样别人看见了就不会撞你了。”于是,盲人听从了友人的劝告提上灯笼回家,但最后盲人还是被人撞了。盲人于是就质问那个撞他的人:你为什么撞我?你没看见我手上提的灯笼吗?那人回答道:“你手上虽然提着灯笼,但灯早巳熄灭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人,他们总喜欢拿别人的灯笼去照亮别人,但手上灯笼早已熄灭却全然不知。这与“盲人掌灯”有何区别呢? 近百年来,我国的教育学研究总是存在挥之不去的“引进情结”和相应的“移植偏好”,习惯于简单地从国外引进或从相关学科中“移植”,包括引进和移植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和理论的逻辑,甚至习惯于站在别的学科立场上说话,缺少的恰恰是教育学、教学论自己的研究立场。这一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表现犹为明显,无论是作为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还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具有明显的引进和移植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