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61
作者
陈道裕 [1 ]
周奕君 [1 ]
陈显健 [2 ]
机构
[1] 宁波大学
[2]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教育; 后备人才; 培养; 浙江;
D O I
10.16469/j.css.2006.01.017
中图分类号
G812.7 [地方体育事业];
学科分类号
04 ; 0403 ;
摘要
通过对浙江省“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学校的调查与分析,探讨“教体结合”的特点,认为当前“教体结合”存在着输送人才渠道比较单一、读与训的矛盾中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评估工作不够系统、教练员队伍亟待改善、场地器材和经费不尽人意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及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85+95 +9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J].
马宣建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2) :1-5
[2]   “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J].
卢志成 ;
刘华荣 ;
裴琨 .
辽宁体育科技, 2004, (06) :7-8
[3]   “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的优化模式研究——江苏省女子垒球队“省队校办”的实践 [J].
张天峰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67-69+51
[5]   宁波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J].
陈道裕 ;
郑建岳 ;
裘琴儿 ;
周奕君 ;
魏鸣 ;
朱水敏 .
体育科学, 2004, (05) :60-61+80
[6]   影响江、浙、沪地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J].
戴健 ;
马志和 ;
张林 ;
刘炜 ;
刘志明 ;
周全 ;
顾晨光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1) :7-10
[7]   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 [J].
张红松 ;
张锡庆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6) :36-38
[8]   关于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J].
栾开建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6) :13-15
[9]   从上海市闸北区的实践看体教结合工作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J].
胡鹤雄 ;
陈文耀 ;
姜国安 .
体育科研, 2003, (06) :1-4
[10]   宁波市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探讨 [J].
陈道裕 ;
魏鸣 ;
裘琴儿 ;
郑建岳 ;
周奕君 ;
朱水敏 .
中国体育科技, 2003, (12)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