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在哲学与经济学之间

被引:2
作者
周露平
机构
[1] 扬州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拜物教; 哲学祛魅; 经济学化魅; 还原; 超越;
D O I
10.15894/j.cnki.cn11-3040/a.2017.06.009
中图分类号
B0-0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科分类号
0305 ; 010101 ;
摘要
拜物教批判工作贯穿着马克思研究的全部过程,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由于经济学批判能力的限制,致使拜物教内容在前期文本中"不可见",只是从唯物史观角度加以"祛魅",揭示出拜物教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成熟,马克思从资本与雇佣劳动两个方面剖析拜物教的形成过程,完成的是具体层面上的"化魅"。马克思的批判任务在于,从现象还原与本质还原两个层面还原出拜物教的形成机制与运作规律,提出通过消灭资本与消灭雇佣劳动(即消灭私有财产与消灭异化劳动)的方式超越经济拜物教。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工作始源于哲学批判,根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
[2]  
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
[3]  
海德格尔选集.[M].(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克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