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技术

被引:42
作者
费世民
王鹏
陈秀明
魏渠河
陈宾
雷彻洪
涂代伦
机构
[1] 四川省林科院
[2] 攀枝花市林业局
[3] 盐边林业局 四川成都
[4] 四川成都
[5] 四川攀枝花
[6] 四川盐边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适度造林技术; 内涵; 水分平衡;
D O I
10.16779/j.cnki.1003-5508.2003.03.002
中图分类号
S728.2 [干旱地区造林];
学科分类号
0910 ;
摘要
本文分析了攀枝花市干热河谷区自然条件和自然植被的特征,针对攀枝花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干旱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的问题,提出植被恢复与重建应遵守植被分布规律,根据区内环境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参照自然植被的空间结构确定人工植被的空间结构,为加快植被恢复进程,提出干热河谷"适度"造林技术;并从生态、经济和生态经济角度,讨论了"适度"的内涵和"适度"造林的概念与含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2]   从水分平衡角度探讨固沙植物的合理密度问题 [J].
蒋瑾 ;
丛自立 .
生态学杂志, 1986, (01) :7-12
[3]  
韩德儒等著.干旱半干旱区沙地灌 ( 乔 ) 木种水分动态关系及其应用[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4]   攀枝花市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可持续性分析 [J].
费世民 ;
王鹏 ;
陈秀明 ;
魏渠河 ;
陈宾 ;
涂代伦 .
四川林业科技, 2002, (03) :14-22
[5]   金沙江干热河谷恢复植被与造林技术研究 [J].
张尚云 ;
高洁 ;
傅美芬 ;
余丽云 .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7, (02) :3-9
[6]   论四川林业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J].
费世民 ;
杨玉坡 .
四川林业科技, 2002, (01) :27-35
[7]   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J].
杨冬生 .
四川林业科技, 2002, (0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