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5
作者
吴世韶 [1 ,2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2]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关键词
中国—东盟; 次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级织; 国际合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14.46 [区域间经济关系];
学科分类号
020206 ; 030206 ; 1407 ; 020202 ;
摘要
我国与东盟国家间形成了一系列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由于不同合作间存在项目重叠甚至相互竞争,因此,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就极为必要。我国作为次区域地区的大国,应承担供给公共产品的"职能",也有必要对合作参与各方实行一定的利益让渡,以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更顺畅地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3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东亚地区合作.[M].魏玲; 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  
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研究.[M].陈铁军;牛鸿斌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3]  
公共选择理论.[M].(美)丹尼斯C.缪勒(DennisC.Mueller)著;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家报告.[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人民日报.2008,
[5]   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 [J].
蒋瑛 ;
郭玉华 .
江汉论坛, 2011, (02) :25-28
[6]   昆曼国际大通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陈铁军 .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0, (02) :60-64+93
[7]   中国(大西南)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战略研究 [J].
陈刚华 ;
母锡华 .
贵州社会科学, 2009, (08) :51-55
[8]   从“睦邻”到“睦邻、安邻、富邻”——试析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转变 [J].
王光厚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7, (03) :38-43
[9]   中老缅泰结合部次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J].
陈社明 ;
李益敏 .
经济地理, 2000, (06) :84-87+96
[10]   成长三角区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汤敏 .
太平洋学报, 1995, (02) :1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