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干旱河谷典型地段整地造林效果评估

被引:10
作者
朱林海 [1 ,2 ]
包维楷 [1 ]
何丙辉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2]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林学系
关键词
干旱河谷; 植被恢复重建; 植被发育; 水源涵养; 造林成效; 岷江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28 [特殊地区造林];
学科分类号
0910 ;
摘要
长期以来通过整地造林去恢复重建植被已在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广为采用,然而这样的实践是否能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并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仍不清楚.选择岷江干旱河谷3个典型地段,调查了多年(7~16a)后整地造林地上植被覆盖、土壤物理性质以及目的造林树种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 S.Y.Hu)的保存、生长与结实状况,以评价干旱河谷乡土树种造林成效及造林后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1)岷江柏在栽植多年后仍有大量死亡,保存率明显下降,造林16a后仅为38%;(2)不同年代栽植的岷江柏在造林后2~6a即开始呈现直径年生长量下降趋势;(3)造林带内乡土植被总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地衣苔藓盖度均低于保留带,因此等高线水平沟整地造林措施未能有效促进乡土植被发育;(4)造林带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也不如保留带,整地造林也没有有效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综合分析发现,整地造林多年后岷江柏造林不仅没有达到岷江干旱河谷预期的生态恢复重建效果,甚至有加剧生态退化的趋势.因此认为:(1)规模化整地造林并不是有效的干旱河谷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2)尽管岷江柏是乡土树种,但并不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适宜种.图3表3参29
引用
收藏
页码:774 / 78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技术试验研究 [J].
郑绍伟 ;
黎燕琼 ;
岳永杰 ;
陈泓 ;
刘兴良 ;
慕长龙 .
四川林业科技, 2007, (01) :56-59+70
[2]   干旱地带辐射松整地造林研究 [J].
吴宗兴 ;
刘千里 ;
黄泉 ;
汪明 ;
王俊华 ;
段琼 ;
黄晓江 .
四川林业科技, 2006, (02) :11-16
[3]   岷江柏各地理居群生长状况及气候因子分析 [J].
庞学勇 ;
包维楷 .
生态环境, 2005, (04) :466-472
[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引种造林研究 [J].
吴宗兴 ;
刘千里 ;
黄泉 ;
汪明 ;
王俊华 ;
段琼 ;
黄晓江 .
四川林业科技, 2005, (03) :1-10
[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褐土不同亚类剖面及养分特征 [J].
王春明 ;
包维楷 ;
陈建中 ;
孙辉 ;
谢嘉穗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3, (03) :230-234
[6]   整地方式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J].
马祥庆 ;
刘爱琴 ;
何智英 ;
俞立? ;
林景露 .
山地学报, 2000, (03) :237-243
[7]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 [J].
杨忠 ;
张信宝 ;
王道杰 ;
陈玉德 .
山地学报, 1999, (02) :57-61
[8]   元谋干热河谷水保林营造技术研究 [J].
杨忠 ;
庄泽 ;
秦定懿 ;
冉国富 ;
付文喜 .
水土保持通报, 1999, (01) :3-5
[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试验林经营技术研究 [J].
吴宗兴 .
四川林业科技, 1993, (02) :50-53
[10]   岷江柏木调查研究 [J].
白昆声 ;
吴中北 ;
梅炯杰 ;
李炯光 .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1990, (02)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