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小麦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10
作者
林雁冰
薛泉宏
刘海斌
陈德育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陕西杨凌
[3] 陕西杨凌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栽培模式; 施氮量; 微生物区系; 地膜覆盖; 放线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5种栽培措施及3种施氮量水平对小麦根区根外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膜条件下小麦根区、根外细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高于常规条件(即10.7×106个/g·土覆膜根区>7.0×106个/g·土常规根区和7.5×106个/g·土覆膜根外>6.1×106个/g·土常规根外),而且覆膜和常规2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细菌的平均数量均高于根外细菌的平均数量。25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真菌数量(×103个/g·土)按覆膜(4.0)>常规(3.0)>覆草(1.0)>补灌、垄沟(0.6)排列,而根外真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只有覆膜时表现为根区真菌数量高于根外(4.0×103个/g·土>3.1×103个/g·土),其余4种栽培模式均为根外真菌数量高于根区。3覆膜、覆草、补灌和垄沟4种模式下根区放线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均高于常规条件(31.1×105~33.2×105个/g·土>20.7×105个/g·土),而根外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常规条件根区放线菌数量低于根外,其余4种模式均为根区高于根外放线菌数量。4小麦根外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根区真菌和放线菌在N16时数量最高(分别为2.1×103和32.8×105个/g·土),根区细菌则在N8时较N0和N16的数量高,即随施氮量的增加,根区微生物数量有增加的趋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J].
强秦 ;
曹卫贤 ;
刘文国 ;
张建昌 ;
党占平 ;
刘金海 ;
高亚军 ;
翟丙年 ;
李生秀 .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06) :1066-1071
[2]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活性的影响 [J].
范君华 ;
刘明 ;
洪远新 ;
马玲 .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2, (01) :15-17
[3]   不同耕作方法对水稻生长和土壤生态的影响 [J].
李华兴 ;
卢维盛 ;
刘远金 ;
张新明 ;
陈喜崇 ;
李永锋 ;
霍锦添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4) :553-556
[4]   不同用量的氮磷化肥对棉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性的影响 [J].
罗明 ;
文启凯 ;
陈全家 ;
盛建东 ;
王新燕 ;
徐余虹 ;
张国建 ;
陈奇 .
土壤通报, 2000, (02) :66-69+96
[5]   大棚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J].
李文庆,杜秉海,骆洪义,丁方军 .
土壤肥料, 1996, (02) :31-33
[6]   覆膜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J].
郭树凡,陈锡时,汪景宽 .
土壤通报, 1995, (01) :36-39
[7]  
土壤农化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鲍士旦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