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丘陵区典型小流域氮素迁移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42
作者
朱波
汪涛
徐泰平
况福虹
罗专溪
高杨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紫色土; 氮素; 非点源污染; 小流域;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6.05.015
中图分类号
X522 [河流];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选择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通过2002~2004年3 a对主要土地利用地类氮素流失、小流域地表水和井水氮素迁移形态、途径与通量的连续观测,研究非点源氮素的来源、去向、迁移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紫色土坡地氮素主要通过径流与泥沙迁移,坡耕地、居民点氮素流失是小流域非点源氮的主要贡献者,其氮素流失负荷分别为150.4kg、73.84 kg,占小流域氮素迁移总负荷的52.4%、25.7%;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地表水已呈现明显氮索富营养化特征,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较为严重,应重视该地区非点源污染控制;小流域氮素迁移的尺度差异明显,坡地以颗粒态氮为主,小流域以硝酸盐为主,氮素迁移的尺度效应可能导致非点源氮污染的异地效应,从而加剧长江三峡水体富营养化压力。
引用
收藏
页码:601 / 60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收支探析 [J].
朱波 ;
彭奎 ;
谢红梅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1) :108-111
[2]   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研究 [J].
傅涛 ;
倪九派 ;
魏朝富 ;
谢德体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 (01) :71-74+101
[3]   紫色土退化旱地的肥力恢复与重建 [J].
朱波 ;
陈实 ;
游祥 ;
彭奎 ;
张先婉 .
土壤学报, 2002, (05) :743-749
[4]   川中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集水区为例 [J].
朱波 ;
彭奎 ;
高美荣 ;
刘刚才 ;
张先婉 .
山地学报, 2001, (S1) :14-19
[5]   不同植被对土壤侵蚀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J].
张兴昌 ;
邵明安 ;
黄占斌 ;
卢宗凡 .
生态学报, 2000, (06) :1038-1044
[6]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氮素流失规律 [J].
张兴昌 ;
邵明安 .
地理学报, 2000, (05) :617-626
[7]   红壤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 [J].
王兴祥 ;
张桃林 ;
张斌 .
生态学报, 1999, (03) :47-53
[8]   地下地膜截水墙——一种新的节水农业技术 [J].
张信宝 ;
朱波 ;
张建辉 ;
文安邦 ;
刘邵权 .
山地学报, 1999, (02) :20-23
[9]   三峡库区紫色土养分流失的试验研究 [J].
黄丽 ;
丁树文 ;
董舟 ;
蔡强国 ;
张光远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1998, (01) :9-14+22
[10]  
中国土壤氮素[M].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朱兆良,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