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在四川盆地的地热学响应

被引:76
作者
朱传庆 [1 ,2 ]
徐明 [1 ,2 ]
袁玉松 [3 ]
赵永庆 [4 ]
单竞男 [1 ,2 ]
何志国 [5 ]
田云涛 [1 ,2 ]
胡圣标 [1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6]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
[7]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8] 不详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古热流法; 热历史; 峨眉山地幔柱;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4 [地热学];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石油钻井的系统Ro资料,采取古热流恢复方法,得出了四川盆地的热流史.加里东期之前的热状态较为稳定,热流值较低.海西期,热流开始逐渐增大,距今259Ma左右,盆地热流值达到最高,多数钻井的最高古热流在60~80mW/m2之间,少数钻井经历的最高古热流超过了100mW/m2,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其中晚二叠世-晚三叠世为快速降低阶段,晚三叠世-现今为缓慢降低或相对平稳阶段.中晚二叠世,盆地西南及东北存在高热流区域,这些区域现今被认为是玄武岩喷发区或者隐伏玄武岩的存在区.高热流值的时间、空间分布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及岩浆活动相关性较好.推断这种高热流异常是由当时的岩浆活动造成的,热流特征反映了东吴运动期间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时岩浆活动的热效应.研究结果为峨眉山超级地幔柱的存在和活动提供了地热学方面的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74 / 48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1]   海相盆地热史恢复方法体系 [J].
胡圣标 ;
何丽娟 ;
朱传庆 ;
汪集旸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 (05) :607-613
[2]   川东北地区构造-热演化探讨——来自(U-Th)/He年龄和Ro的约束 [J].
邱楠生 ;
秦建中 ;
Brent I A McInnes ;
王杰 ;
腾格尔 ;
郑伦举 .
高校地质学报, 2008, (02) :223-230
[3]   川南马边地区新生代抬升过程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 [J].
安艳芬 ;
韩竹军 ;
万景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55-563
[4]   中国南方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分析 [J].
周小进 ;
杨帆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5) :446-451
[5]   与峨眉地幔柱有关年代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其意义 [J].
王登红 ;
李建康 ;
王成辉 ;
屈文俊 ;
付小方 ;
傅德明 .
矿床地质, 2007, (05) :550-556
[6]   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热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J].
沈传波 ;
梅廉夫 ;
郭彤楼 .
天然气工业, 2007, (07) :24-26+131
[7]   四川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J].
毛琼 ;
邹光富 ;
张洪茂 ;
金辉 ;
黄海波 .
天然气工业, 2006, (11) :7-10+167
[8]   中国南方现今地热特征 [J].
袁玉松 ;
马永生 ;
胡圣标 ;
郭彤楼 ;
付孝悦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4) :1118-1126
[9]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量的几个重要问题 [J].
佟彦明 ;
朱光辉 .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 (03) :197-199
[10]   中国克拉通盆地演化与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油气系统 [J].
刘和甫 ;
李景明 ;
李晓清 ;
刘立群 ;
李小军 ;
胡少华 .
现代地质, 2006, (01)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