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强光下籼粳杂种稻的叶黄素循环和CO2交换特性

被引:6
作者
季本华
朱素琴
焦德茂
机构
[1] 南通师范学院生物系!江苏南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
[2] 江苏南京
[3] 南通师范学院生物系!江苏南通
[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江苏南京
关键词
叶黄素循环; 叶绿素荧光; 光合作用; 光抑制; 水稻;
D O I
10.16819/j.1001-7216.2000.03.005
中图分类号
S51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籼亚种 30 37、Palghar (对光抑制敏感 )和粳亚种 0 2 42 8、0 2 9(耐光抑制 )及其籼粳亚种间杂种 F1 为材料进行试验。水稻叶片中叶黄素循环 (叶黄素组分紫黄质、环氧玉米黄质、玉米黄质的含量 V、A、Z )、Pr/Pn、非光化学猝灭 (q N)、表观光合量子效率 (AQY)、PS 光化学效率 (Fv/Fm)和 D1蛋白量有明显的日变化 ,且在不同基因型水稻间有显著差异。在午间强光下 ,与籼亚种相比 ,粳亚种有较高的 AQY、Fv/Fm 和 D1蛋白量 ,较低的 (A+Z) /(A+Z+V)、Pr/Pn 和 q N 值 ,籼粳正反交 F1 杂种的上述生理指标介于双亲值之间 ,且偏向其母本。相关分析表明 ,D1蛋白量与 Fv/Fm 或 AQY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 (A+Z) /(A+Z+V)或 Pr/Pn 或 q N 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A+Z) /(A+Z+V)与 q N 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叶黄素循环抑制剂 DTT使午间强光下玉米黄质的含量明显降低 ,结果导致 D1蛋白更多地降解。上述证据证明 ,质基因编码的 D1蛋白水平、稳定性是水稻不同基因型间叶黄素循环和 CO2 交换特性差异的生理基础 ,叶黄素循环在保护光合机构避免强光破坏中起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光抑制条件下水稻籼粳亚种及其正反交F1杂种的PSⅡ光化学效率和CO2交换特点
    季本华
    焦德茂
    [J]. 植物学报, 1999, (05) : 59 - 65
  • [2] 高等植物光合机构避免强光破坏的保护机制
    郭连旺
    沈允钢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6, (01) : 1 - 8
  • [3] 植物组织中叶黄素循环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赵世杰
    孟庆伟
    许长成
    韩红岩
    邹琦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5, (06) : 438 - 442
  • [4] 籼粳稻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特性及在正反交F1杂种中的表现
    季本华,李传国,葛明治,童红玉,焦德茂
    [J]. 植物生理学报, 1994, (01) : 8 - 16
  • [5] 水稻耐光氧化种质资源的简易筛选鉴定技术
    焦德茂
    顾行影
    季本华
    张春来
    [J].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03) : 133 - 136
  • [6]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 the resurrection plant Selaginella lepidophylla (Hook. & Grev.) Spring during high-light and desiccation stress, and evidence for zeaxanthin-associated photoprotection[J] . William G. Eickmeier,Catharina Casper,C. Barry Osmond.Planta . 1993 (1)
  • [7] Linear models relating xanthophylls and lumen acidity to non-photochemical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vidence that antheraxanthin explains zeaxanthin-independent quenching[J] . Adam M. Gilmore,Harry Y. Yamamoto.Photosynthesis Research . 1993 (1)
  • [8] THE USE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NOMENCLATURE IN PLANT STRESS PHYSIOLOGY
    VANKOOTEN, O
    SNEL, JFH
    [J].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1990, 25 (03) : 147 -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