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界分——以司法判决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12
作者
冉克平
丁超俊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隐私权; 个人信息权; 界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294 [商业经济管理法令];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7 ; 030105 ;
摘要
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界限应当泾渭分明。制度层面上,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属性、客体以及保护方式等都存在着不同,单纯从隐私权角度来保障个人信息权显然不足以达到救济权利的目的,个人信息权的设立具有理论基础以及在立法例上皆有参考;价值层面上,隐私权立足于保护人格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而个人信息权是基于个人的信息自决权。从法经济学角度考虑,笼统规范二者,司法效益的价值发挥欠佳,保护个人信息权能够对人格权形成更为充分的保护。民法典在进行体系设计时,可以考虑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此二者分别做出细致的规范,两者明确区分的模式,利于形成更为合理的人格权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法国际比较研究.[M].齐爱民.法律出版社.2015,
[2]  
大数据时代.[M].迈耶-舍恩伯格.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  
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M].洪海林; 著.法律出版社.2010,
[4]  
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M].孔令杰;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  
法经济学范式.[M].冯玉军;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  
事故的成本.[M].(美) 卡拉布雷西;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人格权法研究.[M].王利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张新宝著;.群众出版社.2004,
[9]  
法理学.[M].[美]罗斯科·庞德(RoscoePound)著;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0]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