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人工绿洲间作农田蒸散研究

被引:24
作者
吴锦奎 [1 ]
丁永建 [1 ]
王根绪 [1 ]
山崎佑介 [2 ]
田隆平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 日本人类与自然研究所
关键词
蒸散; 间作作物; 波文比能量能量法; 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 绿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61.4 [蒸发与蒸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绿洲区建立了大田环境下的春小麦和夏玉米间作农田能水平衡研究观测点,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和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ET0-Kc)对作物的蒸散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得到的间作作物蒸散量为688 mm,日均3.4 mm/d,用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得到的作物蒸散量为666 mm,日均3.3 mm/d,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蒸散量总值差别小。同期,水文平衡法计算结果为733 mm。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所得结果的分析表明,试验地在不同生长阶段,ET变化剧烈,生长初期、中期、末期分别为1.19、4.41和2.58 mm/d,其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7.79%、78.73%和13.48%。ET月变化显示,3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4月和5月剧烈增加;6月达到最大;此后的7月和8月降低,但仍维持在一个高水平;9月,随着作物进入生长末期,蒸散急剧减小。对ET日内变化分析可知,作物蒸散开始于早晨7∶00~8∶00,在14∶00左右达到最大,19∶00~20∶00趋于0 mm/d。不同生长阶段蒸散强度差异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黑河中游地区湿草地蒸散量试验研究
    吴锦奎
    丁永建
    沈永平
    牛丽
    王根绪
    [J]. 冰川冻土, 2005, (04) : 582 - 590
  • [2] 河西走廊黑河山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水平衡模拟研究
    康尔泗
    程国栋
    宋克超
    金博文
    刘贤德
    王金叶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 544 - 551
  • [3] 黑河山区草地蒸散发量估算方法研究
    王书功
    康尔泗
    金博文
    王新平
    [J]. 冰川冻土, 2003, (05) : 558 - 565
  • [4] 农田蒸散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王笑影
    [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3, (02) : 81 - 84
  • [5]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水、热与CO2通量的测定
    张永强
    刘昌明
    于强
    贾金生
    沈彦俊
    孙宏勇
    唐常源
    A.Kondoh
    [J]. 地理学报, 2002, (03) : 333 - 342
  • [6] 绿洲荒漠交界处波文比能量平衡法适用性的气候学分析
    黄妙芬
    [J]. 干旱区地理, 2001, (03) : 259 - 264
  • [7] 农田蒸散、土壤蒸发与水分有效利用
    王会肖
    刘昌明
    [J]. 地理学报, 1997, (05) : 65 - 72
  • [8]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应用及其误差分析
    宋从和
    [J].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93, (01) : 85 -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