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段”框架下农村劳动力流向多元化的微观机制研究

被引:1
作者
朱志胜
纪韶
机构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二阶段; 流向多元化;
D O I
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13.10.024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完整的劳动力流动应包括一次决策和二次决策两个阶段,文章据此构建了"二阶段"框架下农村劳动力流向多元化的微观机制分析模型,并通过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后发现:(1)在乡城迁移-城乡回流模型中,预期净经济收益是决策流向的关键变量。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和城乡非工资性收益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对劳动力流动具有推动作用,而城乡生活成本差距和心理成本差额的存在和扩大则会阻滞劳动力流动。(2)在折回式回流模型中,城市生活能力水平是决策城乡回流、折回式回流或是继续留城的关键变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水平方面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城市生活能力,而较高的基本消费水平和居住消费水平则削弱了劳动力的城市生活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J].
孙文凯 ;
白重恩 ;
谢沛初 .
经济研究, 2011, 46 (01) :28-41
[2]   发展中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一个理论模型及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J].
欧阳峣 ;
张杰飞 .
中国农村经济, 2010, (09) :4-16
[3]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 [J].
任远 ;
乔楠 .
人口研究, 2010, 34 (02) :11-20
[4]   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基于Oaxaca-Blinder和Quantile方法的分解 [J].
邓曲恒 .
中国人口科学, 2007, (02) :8-16+95
[5]   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非转农”——基于城乡户籍相对价值变化和推拉理论的分析 [J].
黄少安 ;
孙涛 .
江海学刊, 2012, (03) :90-96+238
[6]   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理论分析 [J].
黄锟 .
统计与决策, 2011, (22) :82-85
[7]   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J].
王桂新 ;
武俊奎 .
社会学研究, 2011, 25 (02) :28-4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