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6月灾区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学生伴发焦虑及抑郁分析

被引:16
作者
陶炯 [1 ,2 ]
范方 [3 ]
杨肖嫦 [1 ]
郑裕鸿 [3 ]
机构
[1]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精神科
[2]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3]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关键词
青少年; PTSD; 焦虑; 抑郁; 症状共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9.5 [反应性精神障碍];
学科分类号
100205 ;
摘要
目的对汶川地震后6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伴发焦虑及抑郁症状的状况进行分析。方法整群分层抽取都江堰地区中学生49个班级,利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进行评估,共1925人完成调查。结果PTSD的检出率为15.9%,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40.8%,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4.4%。其中,PTSD与焦虑症状的共患率为13.6%,PTSD与抑郁症状的共患率为8.5%,PTSD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共患率为8.1%。PTSD总分与DSRSC抑郁指数(r=0.475,P<0.01)、SCARED焦虑总分(r=0.650、P<0.01)呈正相关。在检出PTSD的青少年中,有85%检出焦虑症状(χ2=295.160,P<0.01),53.4%检出抑郁症状(χ2=166.504,P<0.01)。在检出PTSD的女性青少年中,有88%检出伴发焦虑症状,高于男性(χ2=4.010,P<0.05)。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女性、生活在农村、亲人伤亡严重、财产损失大、主观支持少、对支持的利用度低、消极应对方式是PTSD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女性、非独生子女、生活在农村、亲人伤亡严重、社会支持少、对支持的利用度低、消极应对方式是PTSD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地震后6个月,青少年PTSD伴发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女性PTSD伴发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引用
收藏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都江堰地震灾后安置点人群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J].
毛文君 ;
袁茵 ;
冉茂盛 ;
孔娣 ;
张涛 ;
楼玮群 ;
王筱璐 ;
何孝恩 ;
陈丽云 .
四川医学, 2009, 30 (06) :970-973
[2]   汶川震后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J].
温圆圆 ;
张建新 ;
刘德辉 ;
于肖楠 ;
廖强 ;
都佳 ;
赵天骄 ;
徐海岗 ;
裴晓迪 ;
沈丽琴 ;
李朝英 ;
陈磊 .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8, (11) :853-856
[3]  
汶川地震安置点灾民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陶炯,王相兰,温盛霖,甘照宇,李雷俊,郑俩荣,单鸿,张晋碚,李凌江.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 (11)
[4]   汶川地震灾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J].
王相兰 ;
陶炯 ;
温盛霖 ;
甘照宇 ;
李雷俊 ;
郑俩荣 ;
单鸿 ;
张晋碚 .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8, (04) :367-371
[5]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 [J].
苏林雁 ;
王凯 ;
朱焱 ;
罗学荣 ;
杨志伟 ;
儿童抑郁量表全国协作组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08) :547-549
[6]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编制和信度效度研究 [J].
刘贤臣 ;
马登岱 ;
刘连启 ;
赵贵芳 ;
李传琦 ;
杨杰 ;
孙良民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 (02) :14-17
[7]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 [J].
解亚宁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8, (02)
[8]  
汶川地震后重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和抑郁情绪的研究. 景璐石,黄颐,司徒明镜,等.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2009